白银市二中“学教互动”教学模式-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白银市二中
“学教互动”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或无效;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学习不主动甚至厌学,合作意识不强,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学理念
变教为学,变学为教;学教互动,教学相长。
[理念解读]
变教为学:
1、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自学、互学、群学、乐学。
2、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
3、变教师教学为教师学教:即,教师向教师学,教师向学生学,教师向课堂生成学。
4、变教案为学案。
变学为教:
1、变教师教为学生教,变学生听课为学生上台展示。
2、变学生被迫听为学生自主学,让学会的学生教会同伴。
3、学生既要学会,还要会学,更要会讲。
学教互动能让老师在学生的“教”中得到补充和学习,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教”中得到锻炼和升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三、教学宗旨
以“目标教学”的思想为引线,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探索新课改背景下 “高效课堂”的教学新模式。旨在:改课堂,建学堂;重生本,增学力;强师能,求高效。
四、教学原则
“学教互动”教学模式要遵从以下(“三要”“三变”“三不讲”)的原则:
“三要”:
1、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最终达到了吗”。
2、要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兴趣。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诱导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3、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人人有事干。让学生教学生——会的教不会的,快的带动慢的;让学生教老师——教老师“遗漏的”、“没想到的”和“想不到的”。
“三变”:
1、变老师满堂灌为学生自主学。
2、变老师苦教为学生合作探究学会。
3、变老师台上表演为学生上台展示。
“三不讲”:
1、学生会的,老师不讲。
2、学生经过思考能会的,老师不讲。
3、学生经过思考仍然不会,但经过合作探究能会的,老师也不讲。
五、教学总目标
以教会内容为基础传授知识;以教会会学为标准研究方法;
以教会思考为目标培养能力;以教会做人为理想提高素质。
六、“学教互动”教学模式:
为便于操作和记忆,该模式可简称为“九步七构五必做”教学模式。
“九步”:教学环节由九个步骤组成。
“七构”:只要体现了“目标教学”的思想,各模式可简化成七个结构(忽略模式中括号里的两个步骤),教师可从剩余七个步骤着手构建课堂。
“五必做”:各模式中下划线的步骤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老师最熟练的教学方法,如果也忽略掉,剩余的五个步骤就是必做的,也是新模式的精髓和灵魂。
模式一
课前:预习导学。
课中:复习督学——(情境导入)——张目设问——自学解疑——个别展示——合作探究——代表展示——点评总结——(目标检测)
课后:师生反思。
[操作释义]
课前
预习导学----预习是学生对课本文本的初步认识,是课堂教学提高效率的基本保证,是学生积累知识、发现问题、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预习过程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要让学生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找出或解决一定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或自习时间对预习情况也要进行检查,否则,预习很难持久进行。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方法指导为主线,以问题呈现为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指导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分课前导学、课中导学与课后导练三部分,师生按学案要求逐步达成了解文本、熟练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
操作要求:1.教师要在课前给学生提供文本学案,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2. 教师要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做好记录。3. 学案要有方法指导,要明确内容范围,呈现主干知识。4.学生要按学案课前导学问题,通读文本,把握梗概;精读教辅,提炼知识;思考重点问题,完成课前导学内容。
操作禁忌:1.学案不能照搬课本例题、习题,否则学生会敷衍照抄,难有实效。2. 课前导学问题不宜太多、太偏、太难,否则,会增加学生负担,挫伤学习积极性。3.不能疏漏主干知识与方法指导。
课中
复习督学----一是复习上节重点内容或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已学知识,旨在督促巩固,并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构建知识平台,防止学生出现知识断层,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开展。二是检查督促学生完成课前导学内容。
操作要求:1.复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教师当堂提问,学生回答。2.课前导学内容的检查,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来定。教师可当堂巡查,也可由小组检查,也可两者交互进行,目的是要让每个人动起来。3.小组检查一般在课前进行,二人小组为同桌互查,四人大组另加前后桌互查,大组长做好记录并及时反馈科代表,由科代表统一将结果与问题交给科任教师,以便老师进行二次备课,并在全班作出评价。4、课后测试题的检查遵照大组检查方式,之后小组纠错,再由大组长订正。必要时开展组际交流,共同找出疑难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
操作禁忌:1. 课堂复习检查不能超过5分钟。2.教师对敷衍的组长及组员不能放任自流。
情境导入----这一环节是将教材相关内容情境化,教师以图片、故事、歌曲、漫画、诗词、名言、俗语、重大时事、游戏(表演)等情景模式为载体导入新课,顺势写出标题板书。
操作要求:1.情景导入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模式,通过启发诱导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确定研究的范围和题目,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诱发学生的“探险冲动”。2. 情境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或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或展开具有思辨色彩的思考,从而提升思维能力。
操作禁忌:1.不能脱离本节内容为热闹而情景。2.导入过程不能过于简单,不能一带而过。3.导入过程也不能过于随意冗长。
张目设问---“张目”即抓准目标予以呈现,教师可以口述,可以用学案,也可以用电子白板。如果是课堂生成性目标,教师可以随时将其简要地写在黑板上。“设问” 是将本节课的教材核心内容转化为3-5个问题加以集中呈现,是后面自学解疑的统帅。
操作要求:1.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课标、教材与学情,最好能让三者达成一致的要求,形成具体明了的目标,要具体到接近量化的程度,而且要具有实用性和导向作用。2.学生通过读目标就知道这节课要具体做什么,该做那些准备,要做到什么程度。3.目标要少而精,一般只呈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能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4.呈现目标有时还需教师用一半分钟去解读,要让学生记住老师的“承诺”,从而带着明确的任务投入学习。5.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呈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知识到能力的梯度;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梳理内容,概括要点,寻找答案;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既要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操作禁忌:一忌目标假、大、空、多,二忌呈现一带而过,三忌以学生朗读代替呈现,四忌问题脱离主干内容,或太少太多太难。
自学解疑----这个环节完全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讲堂为学堂而设置的。学生紧紧围绕课中导学案上或白板上呈现的若干问题,梳理知识,熟悉教材,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自学能力。
操作要求:1.教师要明确自学任务和完成时限,预设的时间要紧凑,大多学生能完成任务即可。2.学生要紧紧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自主学习行为,勤于动手动脑,尝试解决问题,突破重点,发现疑难。3、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操作禁忌:1.教师不能乱讲话干扰学生自学。2.不提倡学生相互交流,交流可留在“合作探究”环节进行。
个别展示----学生自学之后,让个别学生回答展示自学成果。这个环节可以按组进行,也可以举手发言;可以上台展示,也可以站立回答。这样既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胆识与魄力,实现以生教生的目的,又能充分暴露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准备素材,学生还可以在自我展示中增强信心,发现问题,认识不足。
操作要求:1.个别展示要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表见解。2.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回答不准确、不全面甚至没思路的问题留下一个环节解决。3.教师要因势利导,尽量满足学生对自己的成功与疑惑公之于众的强烈欲望。4.教师要在黑板上简明扼要地记下学生暴露出的共性问题,以便后面进行合作探究。5.为了节约时间,教师要让学生注意组织语言,做到精炼、流畅。
操作禁忌:1.发言不能信马由缰。2.不发表雷同见解。3.学生不能久站不答。4. 不要集体回答。5. 教师不能打击学生。6、让学生抬起头来讲话。
合作探究----教师要求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一般按大组进行,每组由组长负责,保证人人在组内发言,一人做记录,推荐一人在全班做精彩“演说”。合作探究内容一方面是在前几个环节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一方面一定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一般以2个问题为宜。通过合作探究环节,学生能够体验研究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观念和猜想,掌握一定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享受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后获得的乐趣,并得出自己 “粗浅”的结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记忆“会的”,探究后学会“不会的”,标出实在“不会的”。
操作要求:1.探究前教师要明确任务,讲明要求,限定时间,要保证人人全身心投入,学着去干事。2.要提醒学生养成提炼语言的习惯。3.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在全班巡视,掌握学情和问题,共性的问题要留在“指导点评”环节处理。4.如果问题较多,要将问题分解给不同的组,分别探究、展示。5、探究过程应该先独立思考,后合作探究。
操作禁忌:1.教师不做讲解,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2.问题不能太简单。3.学生不能说与问题无关的话,做与问题无关的事。
代表展示----各组将探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后,让各组代表予以公布、讲解和分析。展示“会的”和“学会的”,提出“不会的”。这是展示协作能力的时刻,这是收获喜悦的时刻,这也是个人魅力大放异彩的时刻。在这儿,学生可以增强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通过这个环节,演讲者得到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听讲者分享了他人的成果,似懂非懂者得到了同辈的无偿“赐教”。
操作要求:1.展示代表一般要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师生。2.组员与组长享有同样的话语权。3.为了节省时间,后发言的代表只阐述与前面代表不同的意见,或补充不全面的内容。
操作禁忌:1.教师不能打断学生的发言。2.组长不能独霸讲台。3.不发表雷同见解。
点评总结----这是客观评定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教师先可就其中的一个方面矫正偏差,肯定优点,强调重点,最后可就重难点、小组表现、成功之处、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总结。这个环节一般先由学生点评,再由教师补充指导。点评内容可以是探究的问题,也可以是非智力的问题。总之,在这儿,教师是大“忽悠”,是膨胀剂,也是催化剂。
总结,又是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的环节,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精彩回放,而且是画龙点睛,是对学生记忆的进一步加深和巩固。
操作要求:1.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点评。2.点评一般只针对小组,不针对个人。3.教师要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大加赞赏,以取得激励先进、刺激后进的效果。要多用激励语,要准确地发现学生的思维亮点,要充分肯定甚至放大学生的优点。当然,点评也要适度指出各组的不足。4.教师要对学生的点评预设范围,比如,哪个组表现最出色,表现在哪儿,你从他们组学到了什么,得到哪些启示,对表现不佳的组有什么要求等。5.教师要对全班同学通过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予以答疑。6、教师要对本节课的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重申重难点,指出易错点,提示交汇点。
操作禁忌:1.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2.教师不能讲得太多,要充分体现“三不讲”原则。3、评价结果不能归属个人。4.总结不精准。
目标检测----最后教师要设置几个题目或问题让学生作答或进行单独抽测,以检测目标达成率与课堂效果。检测可在课内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教师提供习题,学生独立完成。这是学生下水实践的环节,也是巩固重点、发现疑难的环节。
操作要求:1.检测题的拟定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题量要少,质量要高,难度要适中。2.检测卷一般由小组同桌互批,大组长检查认定质量后,组织组员算出本组平均分并作详细记录。3.教师一定要有布置,有检查,有点评,有解疑。
操作禁忌:1.不能有始无终。2.不能走过场耍花样。3.不能只仰头看天想当然。
课后
师生反思----“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一个自省环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要取得长足的发展,无一例外得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内容还要包括为下一节课预留的导学案,并将本节课出现的疑难、遗漏和失误在导学案中得到弥补和勘正。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认识差距;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操作要求:1.老师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及时反省,积累经验,吸取教训。2.学生要求真务实,深刻反思,及时反馈,查漏补缺。3、预留的导学案应该体现本节课发现或生成的疑难点,而且要有必要的方法指导。
操作禁忌:1.不能敷衍了事搞应付。2.不能不懂装懂要面子。3.不能人云亦云无主见。
模式二
(呈现目标)——情景设问——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实践尝试
——点评总结——迁移拓展——纠错提炼——(目标检测)
[操作释义]
呈现目标----同模式一。
情景设问----同模式一。
自主探究----可以是模式一中的“自学解疑”或“合作探究”,一般程序是先自学后合作,也可以是两者兼而有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参见模式一中的“自学解疑”和“合作探究”。)
成果展示----可以是模式一中的“个别展示”或“代表展示”,也可以是两者兼而有之。(参见模式一中的“个别展示”和“代表展示”。)
实践尝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成果展示”中的公式、定理等结论公布后,就需要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验证;另一方面“成果展示”中没能完全暴露的学生理解问题,需要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查实。这时,教师公布预设好的习题组,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或作答。这样,学生有的可以尝到“甜头”,增强自信,有的可以反馈问题,认识不足;教师就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操作要求:1.选题时要注重主干知识,注意思维的逻辑性,要突出重点、难点。2.所考查的知识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知识到能力。3.要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答对,给他们一些“甜头”,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荣誉感。4.教师要深入学生不断巡视。
操作禁忌:1. 题目不要太偏、太难或超范围。2、不能只顾及学优生而忽略面向全体。
点评总结----习题做完后,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讲解、互评和讨论。然后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订正答案并提出质疑,师生共同探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成果展示”中的一般结论,根据“实践尝试”所得,讲解或点拨学生提出的实在“不会” 的知识点。(另参见模式一。)
迁移拓展----所谓迁移,是指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并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新技能的形成。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成分和培养有效地把这种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迁移能力。迁移训练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更是发现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绝不能忽视这一点。拓展是在教学内容、生活运用、解决方法等方面的延伸。拓展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境,更能够充分打开学生的思路。这个环节,训练内容有生成,有预设。生成内容是在前面环节的训练中师生共同罗列的不能彻底解决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预设内容是有经验的老师长期积累的学生在新情境中不好解决的问题。教师预设一些问题或题目,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课本以外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将会遇到的“活”题和“难”题的能力。
操作要求:1.预设命题要关注知识点的交汇和拓展,要关注在课堂生成的“不会” 的知识点和易错点。2.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可拓展延伸的题目出发,运用发散思维,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加深对本节知识、技能的巩固、提高。3.题目要有综合性和难度,最好能与“两考”接轨。4.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与探究时间。
操作禁忌:1.题目不能太多。2.解决问题不能一带而过。
纠错提炼----教师对“迁移拓展”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分析和讲解,强调有关知识理解、掌握、应用中的常见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找出根源,及时纠正,记取教训。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各自的探究成果进行修正、补充和提炼。
操作要求:1.学生要准备《纠错本》,记录自己和他人所犯的错误,以备复习时查看。2、教师要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提炼已知结论,并使之更加完善,更为精炼,表述准确无误。3、让学生把“标准结论”记到笔记本上,以应对后面的“目标检测”。
操作禁忌:1.纠错不能只对答案,不分析原因。2、提炼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替学生表述。
目标检测----同模式一。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