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课堂情景的误区-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浅议数学课堂情景的误区-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05-10-11    来源:    点击:

  白银市第二中学  李双燕


  2001年10月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中学数学由于内容较为抽象、间接和行式化,容易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所以学生较易产生厌学情绪。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们采取了种种措施,旨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积极的状态,以这种状态带动学生进入数学王国,打开知识的大门。但是有些课上,看起来师生投入都很积极,气氛也不错,而学生的收获却甚微,这是为什么?——因为课堂情景进入了积极性误区。


  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误区。这种积极性通常都是由于教师的提问不当造成的,一种情况是教师把讲解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阶梯,把学生一个个叫起来回答,把他们的回答拼凑成一个完整的答案,以为这就是分层式、启发式教学,其实这只能造成一种思维积极的假相。在这种时候,只有一些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而多半学生在旁听。让学生流利地回答问题,这是一种积极性,但是思维的积极性注意到了吗?数学学科最具间接性,问题分解得过细,反而使学生看不清大环节,学生只看到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却搞不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差生还没来及动脑就讲过去了,时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在这种时候,最关键的是引起学生的疑问,疑问是诱使学生积极思索的动力,教师借助问题本身制造的这种力量,是激发学生思考、创造的源泉。


  另一种情况,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稍微思索(或不假思索)就能异口同声地说出正确答案,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感觉良好。其实这类练习,大多都是答案唯一,并且获得答案的途径也几乎唯一,对学生动脑筋思考的要求很低,通常只能起到练习记忆的作用,并没有多少创造性成份。如果给学生出的题目大大低于他的能力,那么他们的能力水平反而会衰退。在这种时候,以恰当的方式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是激励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方法。


  课堂气氛的积极性误区。这种误区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经常处于智力紧张气氛下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学生一动不动,屏声静气地听着教师的每一句话,不让一点疏忽过去,教室里笼罩着一种紧张的寂静,每一分每一秒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的课堂看起来似乎很成功,但事实上,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通常都比较 “死”——启而不发。其实我们自己涉身处地地想想,学生不是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如果让一个人每天花十来个小时的时间坐在教室(或家里)不停地读书、思考、记忆,再回答,像上紧发条的时钟一样,脑力劳动会是怎样的劳累不堪?大脑能紧张地追随教师所讲的内容已属不易。沉闷的课堂氛围,是难以激发出创造性火花的,组织学生听课的技巧在于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要交替使用,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另一种是处于兴奋喧哗气氛下的课堂,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而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如抬高声调说话,采取模仿或表演手段,或出示教具,或反复重复。这样就能达到一种激动人心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会感到兴奋。但这种气氛持续久了反而会适得起反。渐渐地,学生会感到疲劳,麻木,时间久了,学生会觉得厌烦,便会做出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如喧哗,摇晃等。此时,任凭教师声嘶力竭,口干舌燥,也打不开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注意力绝不是一些表面的作法能拴住的。


  教师观念的积极性误区。 教师观念中最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把内容讲解得越明白易懂,学生的疑问就会越来越少,于是想方设法运用一切教学手段把一切联系都清清楚楚地展现给学生,详细解释,以为这样就能使学生抓住学习的本质规律。这样“帮助”学生,不让他们遇到困难,并没有教会学生思考。数学课固然要传道授业解惑,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并进一步获得新的知识的能力。上数学课的目的,绝不是消灭疑问,而是要引起疑问。激励学生自己去猜想,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