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语文教学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05-09-21    来源:    点击:

  梁玉环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具有优秀的科学思维品质。而创造性思维


  活动的主要表现就是求异。是否善于求异,是衡量学生是否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的主要依据,故我认为科学地运用求异思维的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就是不死采常规,对同一问题,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思考,善于打破常规从新观点、新的角度探寻新的途径。


  孩子的天性是多疑好问,喜欢问个究竟。对此,作为教者不能压抑,只有引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学会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设计一些“路标”,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幽揽胜,同中求异,在求异过程中获得能力,提高素质。


  例如《庖丁解牛》,其主题思想丰富而深奥,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分析,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仔细揣摩《庖丁解牛》一文蕴含的道理,然后说出自己的认识,结果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是“熟能生巧”;有的说,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有的则说,认识事物,一般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整个事例是作为论据,论证庄子提出的养生之道的。可以看出,这些不同观点都是从原文中发掘出来的,因而,都是合情合理真实可信的。教师对这些见解的逐一肯定,不仅使课文的内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更重要的是有力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素质。


  再如,教师还可以根据求异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卖炭翁》,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卖炭翁卖炭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是他的炭被太监们抢走了,他该怎么办?学生们就此展开讨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有的说,他默默地赶着牛车回到家中,不久便在郁闷中死去了;有的说,他的炭被抢以后,他有回到深山中继续烧炭;有的说,他愤怒极了,拼命与太监厮打;也有的说,官逼民反,他在也不烧炭了。从此之后走上了杀富济贫的道路……正在畅所欲言时,教师戛然而止,请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以《卖炭翁的炭被抢以后》为题,写在作文本上。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多向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力,而且它还有利于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上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后,可让学生以《皇帝皇宫以后》为题,续写;《最后一课》,可让学生思考:散学以后前来听课的人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孔乙己》,让学生想想“孔乙己的衣衫哪里去了,还有《我的叔叔于勒》……等等。


  二.平中求奇


  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个并不生动的场景,司空见惯,有时即使当面遇上,也可能视而不见,但一旦出现在有名文人的笔下,却让人觉得鲜活、生动感人。鲁迅的《一件小事》,朱自清的《背影》都脍炙人口。平平常常的一片枫叶,杜牧感到“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白居易笔下是“枫叶荻花秋瑟瑟”,而在一些伤感人的眼里却觉得“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陈毅元帅则放歌“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可谓各显奇趣。事实上,日常生活中,惊心动魄的事件并不是经常发生;校园内、课堂上也不是天天有大事有新事来充当我们写作时的素材。正因为学生所写的大多是平常人,平常事,所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从平常甚至平淡中求奇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奇”为契机,叩开学生的心扉。教育家苏霍姆林司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惊奇的情绪能振奋思维的兴奋点。”越惊奇就越会迫切地想知道,越加积极思维,这是成正比发展的。我在讲《木兰诗》时,紧紧抓住诗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句营造“奇”的思维环境,学生则从奇的思维开始,全神贯注地走进了这首诗的学习天地。


  作为求异思维训练方法之一的“平中求奇”,还可以变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例如写《春》,可引导学生广开思路,纷呈思绪,使其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视觉中的春;写“红杏枝头春意闹”听觉中的春;写“踏花归来马蹄香”嗅觉中的春;写“暖风熏得游人醉”味觉中春;写“吹面不寒杨柳风”触觉中的春。这样写来不仅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了美好的生活,给人以全新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三 问                                      古人云:“学源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作为拨动学生思想琴弦的老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形成矛盾,激发学生去解决矛盾。


例如,小说《孔乙己》文末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含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