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标准下语文备课的思考-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白银市二中 马振华 白春玲
首先应该明确“备课”的概念。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它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上讲,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备课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的。狭义上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传统意义上备课仅包含狭义的一部分,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现在的语文教学领域中,不少教师的备课停留在狭义备课阶段,他们将备课等同与写教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不是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和梳理文章脉络,就是逐句逐段分析,或是总结文章特色之类,好一些的也不过是加上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罢了。这种备课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呢?
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备课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备学生的“可能性”。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应该是教师备课的出发和归宿点。语文教师多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薄弱环节。其原因就是阅读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性”最多,而我们在备课时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这些可能性。我们常以教师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甚至将其预置成“教学目标”强行灌输给学生。例如《藤野先生》一课中当“先生”介绍自己时,“后面有几个笑了起来”。备课时教师可能对这句话感受不深,甚至不以为然,可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这句话更感兴趣,而且每个学生的理解都不一样: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笑先生随意;有的认为这是不尊重先生;有的学生认为他们很浅薄;有的学生认为课堂十分压抑,能有机会放肆的笑纯粹是找乐;也有学生认为这是藤野先生随和,学生都不怕他的缘故。细想起来学生的这些想法都有道理,或者说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学生,对这种心理的揣摩比教师更真切。教师在备课时应能跳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备到这些“可能性”,这样才能逐渐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称。
第二、备“知识呈现形式”。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而这种定位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备课《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提到对话,我不禁会联想到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中的崔永元,他的妙语连珠首先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我们的课堂也需要这样的氛围。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课堂方式。我们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多了,教师在备课上更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灵活地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好知识的呈现方式。比如:备《社戏》一课,教师与其干巴巴地提出诸如“分析双喜、阿发、桂生的性格特征”这样冷冰冰的问题,不如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知音,问“如果你和这三个小伙伴在一起,你更愿意和哪一个交朋友,为什么?”这实际上是变换角度,使学生真切的进入问题的情境。面对这样具有亲和力的问题,学生愿意思考,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三、备“教师的形象”。为适应新课标下教师身份的变化,我觉得教师课堂形象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方面。传统的教师上课都把自己定位在讲台上,教师站着,居高临下,仿佛真理在握,是一个管理者的形象。新课标下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好能让自己的视线与学生保持在同一平面,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可以坐下来,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走到教室外面,到大自然、到工厂、到社区,我们要树立“大课堂”的观念。语文教师备课时要考虑自己“知识型主持人”的角色,用亲切的笑容和连珠妙语在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随意挥洒中开阔学生思路。这也是辐射式教学法,学生长期在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和氛围中学习,势必会给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也一定会提高语文课的品位,增强语文课的趣味,使语文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第四、和学生共同“备课”。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着同样的信息源,有时甚至因为学生的视角独特而使问题的答案更接近本质,只不过他们因为时间和阅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罢了。所以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我们应该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备课”。如果我们备课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借助网络等现代媒体参与备课,那么课堂的空间将会开掘延伸的更加深广,教学效果将会更佳!这也应该是落实新课标“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阅读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精神的重要举措吧。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