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中学一级教师 杨永红
随着高考“3 x”考试科目的改革,考试的内容在向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本领。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学习迁移的科学概念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就是学习迁移,即已获得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它主要分为两种性质的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这两种学习迁移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皆然不同。正迁移对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一旦学生掌握了正迁移的学习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措施,克服学习的负迁移,培养正迁移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正迁移能力
1、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学习迁移。
能否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选择合适的教学主线索,讲清各个知识点,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围绕主线索串联成体,构建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例如:在讲述“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知识链: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链内的正迁移,使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认识,而且还可迁移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内容上,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学习迁移。
在讲授某些新知识的过程中,尽管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提取和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即在旧知识与新知识内容之间架起桥梁来降低衔接的难度,以及时唤醒、运用那些与新知识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逐步启发学生完成学习迁移。例如:在讲述“价值规律的作用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如果采用演绎法教学效果可能不太理想,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可先复习旧知识(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2)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有什么积极意义?(3)商品生产者若要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可有哪些方法选择?(4)怎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启发学生思维,结论就很容易理解: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降低个别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为:“商品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商品的价值量始终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真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3、运用比较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迁移。
《思想政治》教材中各知识点虽保持相对独立,但它们之间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只有弄清相关知识点的异同,才能增强认知结构中知识概念的可利用性、清晰性和稳定性,才能促进学习迁移的完成。因此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比较方法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迁移的频率,形成迁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通过运用学习迁移方法来掌握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例如:商品和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变化、运动和发展,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国体和政体等等都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学生完成知识间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4、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学习迁移。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但教材的知识结构并不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教材的编写还要考虑该门课程的规律、特点和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另一方面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处理教材和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教师在授课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作一些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调整,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此外,教师在培养正迁移能力的同时,还要防止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定势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因素所导致的负迁移的发生。在教学中教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