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动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中学二级教师 马 济
互动式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下冲破旧的教学观念、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和学生的一种互动过程。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若教师能调动全体学生一起走进课堂,随着作者的思路而喜怒哀乐,师生双方都动起来,那教学效果还会令人担忧吗?本人出自实践,流于笔端,以期抛砖引玉。
一、广泛调动学生兴趣,吸引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长期以来,“君子动口不动手”现象在学生中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课前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情境,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解疑—参与”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去想,动口去说,动手去做,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功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手段很多,如故事、投影、音乐、电脑动画等等,这要根据授课时间和情境而定,比如导入新课就可以采用故事引入法、制造悬念法、单刀直入法、出示实物法等等,当然,这还要据课文内容而异。在学生预习了郑振铎的《猫》后,老师可以以“看了这篇文章你最想说点什么呢?”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打开学生的话匣。也可以由郑振铎所处的背景及他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的灵性。在课堂教学进行之中,更要随时调整情绪,善于利用一切时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和语言沟通。在一次作文教学中,当我讲到小小说的写法时,学生为小小说的创意发愁,一言不发,在空气似乎凝固、课堂死气沉沉之际,我灵机一动,及时引导学生:“期末考试铃声响了,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时,只见小鹏不时将自己的左手心伸出来看,监考教师敲了几次课桌以示警告,但他仍然我行我素,老师忍无可忍,掰开小强的手一看愣住了……同学们,请猜一猜,老师看见了什么?”“答案,公式,定理……”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老师见状便挥笔在黑板上写下了“细心”二字,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说明这个结果令人出乎意料,老师告诉同学们:“这就是小小说的创意,要使读者感到出其不意。”学生顿时心领神会,一切迎刃而解。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 这就强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符合学生具体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否则将事倍功半。
二、认真组织课堂环节,实行表扬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以恰当的评价行为,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形成良好的“生—师—生”的互动过程。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不同的观点。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有理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上的阴云,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从而展开思与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沟通,帮助学生产生一种质疑、批判的胆识,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异的观点。记得上学期我班的张婕同学在读了《济南的冬天》之后,把“济南的冬天”比喻成“一个在冬季熟睡的少妇”,这完全与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理解相悖,我却以热烈的掌声鼓励他;《阿长与〈山海经〉》中关于“阿长”与《山海经》之间的种种联系,同学们讨论更加热烈,其中不乏许多希奇古怪的观点和看法,而我不失时机、大智若愚地和学生一同徜徉在争论的海洋之中,进行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多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并结合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添了课堂的魅力。
三、善于捕捉课堂契机,以激情和灵感触发学生的心灵
- 上一篇:
- 下一篇: